浸聯會歷史

一百多年前,海外浸信會宣教士在香港不同的地方建立浸信教會。及後,華人浸信會牧者和領袖,傳承使命,繼續在香港不同角落傳揚福音和建立教會,並以「宣教」和「教導」為主軸,同心合意、興旺福音。「香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始創於1938年,由當年的香港浸信教會、長洲浸信會、香港仔浸信會及油麻地、九龍城、紅磡三間佈道所,為求同心合力、廣傳福音、發展聖工而倡議組成,1974年正名為「香港浸信會聯會」(The Baptist Convention of Hong Kong)。

今日,成員教會在香港已超過約111間,並陸續有新的浸信會成立,加入本會,會友人數超過10萬。據香港年報,香港基督徒人數大約50萬,由此可見,五個基督徒中,便有一個是浸會人。

一六一二年

浸信會教會的起源

浸信會教會的起源

浸信會是以聖經為基礎、耶穌基督為首的教會,是沒有宗派創辦人的。一六零九年約翰˙史密夫(John Smyth)帶領其會眾查考新約聖經,順服「信徒浸禮」的教導而組織第一間以「信徒浸禮」為會友資格的教會,開始了浸信會四百年的傳統。一六一二年譚馬士 ˙何威(Thomas Helwy)帶領部份信徒從荷蘭返回倫敦成立第一間英國浸信會,一六三九年英國浸信會信徒在美國東部羅得島組織第一間美國浸信會,羅祖˙威廉士(Roger Williams)也在其中。一八三四年奧勤(J.G. Oncken)在德國組織第一間歐洲浸信會,浸信教會亦先後在澳洲及紐西蘭成立,二十世紀相繼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成立,一九零五年世界各地浸信會組織世界浸聯會。二十世紀中葉,在美國有卅餘個不同浸信會組織,其中最大的為美南浸信會,其屬下浸信會主日學部(Baptist Sunday School Board,新名Lifeway Resources)為全世界最大基督教出版社,包括千餘種教材、書刊、影音和聖經,和國際傳道部(Foreign Mission Board,新名International Missoin Board)為全世界最大基督教差會。

一八三六年

浸信會來華的歷史

浸信會來華的歷史

浸信會來中國傳道,乃始於美國浸信會差派宣教士前來,第一對宣教士叔未士牧師和師母(Rev. & Mrs. John Lewis Shuck)於一八三五年離開美國,第一站為澳門,於一八三六年八月抵達。除美國美南和美北浸信會差會參與中國福音事工外,還有英國和瑞典浸信會差派宣教士,浸信會的工作遂得以逐步展開。早期在華南地區廣東和廣西兩省,然後至華東及華北地區,最後再伸展到華西和華中,在中國十三個省中有工作。

一八四二年叔牧師夫婦,由澳門轉到香港,設立教會並開辦學校,粦為仁牧師(William Dean)離開泰國潮語工作,前來協助;一八四四年羅孝全牧師(Rev. I. J. Roberts)到廣州,主要辦教會。但接著開始設立神學院、學校、書局、盲人院、痲瘋院、孤兒院、醫院、安老院,可見當時服務之廣泛和多元化,透過關心社會大眾,表達基督的愛。

一八四二年

浸信會在港的發展

浸信會在港的發展

叔未士牧師夫婦於一八四二年三月自澳門來港,先在上環百步梯設宏藝書塾,宣揚福音。一八四三年在皇后大道設立教會,名為皇后大道浸信會,稍後得粦為仁牧師協助,設立潮語崇拜。他們在長洲開設了佈道所。次年又開辦學校。惜叔師母於一八四四年十一月廿七日因病去世,加上一八四五年叔牧師回國,教會工作暫時停頓。一八六零年有荷蘭浸信會宣教士約翰生夫婦(Rev. & Mrs. John W. Johnson)來港,有數位華人信主,及後他們轉往潮州工作。一八八零年約翰生夫人再來港,工作復展開,教會幾經轉折,得稍具規模。一八九零年購得地方作禮拜堂,又自美國聘湯傑卿牧師,遂在一九零一年成立教會,訂名為香港浸信自理會,此後在不同地區設立佈道所,廣傳福音,浸信會的事工乃積極伸展。